”首座國家級考古學博物館 窺見千年智慧光華”
這座以史前和原住民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,讓你可以了解台灣過去400多年前到10萬前年的生活和歷史,來一趟尋根之旅,你一定會收穫滿滿!
佔地廣達10公頃的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,背倚中央山脈,面向日昇的太平洋,建築外牆的圖案排列,讓人聯想到原住民編織,而走進館前的太陽廣場,豎立在噴水池中央的青銅日晷,依舊按著光影移動精確報時,教人彷彿走進時光隧道,回到千年前的卑南遺址現場。 跟著導覽員張瓊月的步伐,走進臺灣自然史展示廳,映入眼簾的,是8種大型陸生哺乳動物復原模型,栩栩如生的姿態,總讓參觀民眾拍個不停。這組化石動物群包括水牛、蒙古馬、古菱齒象、淮河象等,都是冰河時期從華北大遷徙而來。 張瓊月解釋,地球每隔4~10萬年就會進入一次大的冰原期,隨著溫度降低,海水蒸發變成陸地降雪,也讓海平面下降120~150公尺,使得這些動物得以通過海峽來到臺灣。不過看到巨大的古菱齒象,很多小朋友會問:「為什麼沒有恐龍?」張瓊月笑說,恐龍早在6500萬年前就已滅絕,而臺灣島則是在600萬年前才擠壓上來,所以看不到恐龍。
坡道迴廊設計象徵考古歷程
離開自然史廳,必須經過5段向下坡道迴廊,緩步往下走的過程,象徵緩慢挖掘的考古意象,讓參觀民眾循著演化途徑逐步探索。 這5段迴廊展出了「人類的演化」,入口處第一張人類演化圖,就教人會心一笑。張瓊月指著圖片說,從駝背行走的猿人,演化到低頭打電腦的現代人,看起來沒什麼兩樣,「也許只要把傳統電腦變成手機或平板,就很像了。」 環太平洋最大墓葬群藏珍貴寶物 接著來到涵蓋8個展示主題的臺灣史前史廳,透過維妙維肖的人像模擬史前人類生活百態,讓人宛如穿梭在一幕幕的時光櫥窗裡。 其中最具可看性的,莫過於促成史前館成立的卑南文化區。1980年為興建台東新站,怪手挖出大量石板棺,「算是環太平洋地區最大的墓仔埔,被我們挖到了。」張瓊月幽默地說。 卑南遺址不僅是全台出土石板棺最多、最密集的地方,也是臺灣出土古代玉器最豐富的遺址。張瓊月表示,石板棺分為單體葬與複體葬,考古學家最高曾在1具石板棺中發現15具以上的骨骸。
玉飾工藝難仿製精巧成謎
而伴隨石板棺出土的,還有許多製作精美的玉器,包括被列為臺灣國寶的人獸形玉玦、玉管、鈴形玉飾與喇叭型玉環等。 一般人以為卑南文化距今3000年,技術不如現代,但端詳這些玉器,卻不是現代科技所能複製。以鎮館之寶「人獸形玉玦」為例,造型以雙手叉腰、雙腿併合的兩人所組成,頭上則馱著一隻形似雲豹的動物。館方推測這只作為耳環配戴的玉玦原是一體成形,後來不小心摔壞才鑽上兩個小孔,但以臺灣玉的硬度來看,當時根本沒有足夠的工具來鑽研。 而總計152顆的鈴形玉飾,每顆玉鈴小的像綠豆,運用現今技術、工具仍無法仿製,先民究竟是如何打造出這些精美的玉器,至今仍是個謎。
科學考古造訪電影《露西》主角
博物館以史前史與考古為重點,有個常設展就是「科學的考古」。這一區將視野放諸全世界,介紹包括龐貝、特洛依在內的考古遺址,另外也設有互動螢幕,參觀者必須用刷子慢慢刷去90%的沙土,才能看到螢幕呈現的介紹文字,有趣過程可以讓小朋友玩上一整天! 導演盧貝松在台取景的電影《露西》去年上映,女主角名字即來自世界上最古老的人類化石、阿法南猿「露西」。這裡說明了考古學家如何透過人骨,重建露西的容貌、體型,值得電影粉絲和考古迷一探究竟。
網站:http://www.nmp.gov.tw/ 門票:全票80元/人,團體票60元/人,優待票50元/人(65歲以上長者平日免費,假日半價) 休館日:週一(遇國定假日照常開放),除夕、初一 開放時間:9:00~17:00 定時導覽:每日9:30、10:00、10:30、11:00,14:30、15:00、15:30、16:00 門票:無 開放時間:06:00~19:00
地址:台東縣台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1號 開放時間:06:00~19:00 自行開車: 台東市中興路四段上於永豐餘紙廠旁馬路轉入(351巷)直行 大眾運輸: ◎火車:南迴鐵路「台東站」下車,步行10分鐘 ◎公車:鼎東客運山線或海線「永豐餘紙廠站」下車,步行20分鐘
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電話:(089)381-166 傳真:(089)381-199